和其他多数南亚语群体类似,佤族的主体成分是东亚南部和东南亚第一批农业群体的后裔。
根据最新的古遗传学研究,现代东亚南部与大陆东南亚群体主要由历史上三次不同时代的***所构成。第一次是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他们创造的文化被称为和平文化(得名于发现地越南和平省),他们在常染色体上与现代安达曼群岛的土著最为接近。与现代东亚人相比,他们在遗传上更接近巴布亚新几内亚人。
第二批***,亦即第一批农业群体,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东亚南部和东南亚,他们是由来自中国南部的东亚农民(约占常染色体组分的四分之三,可能使用的是某种早期南亚语)与当地和平文化狩猎采集者(约占常染色体组分的四分之一)通婚形成的。包括佤族在内的大多数现代的南亚语群体,除了高棉人和京族人,基本上就是这一批农业群体的直接后裔。这一群体在之后一直向南推进将农业技术和南亚语传播开,同时不断与当地的狩猎采集者通婚,形成了今天的尼格利陀群体。
第三批***,亦即第二批农业群体,在公元前后已经来到了这一地区。这一群体在遗传上与前两个群体不同的特征上,这一群体带有十分接近现代中国台湾的南岛语原住民和海南的壮侗语群体的遗传组分。在这一时期,越南东山文化群体的常染色体遗传组成就已经和现代的越南人相近了。这一批群体和前两批群体的通婚,塑造了现代大陆东南亚主要的壮侗语和南亚语群体。
因此,佤族与其他南亚语群体(如克木人)体质特征上较深的肤色,可能是来自于其遗传组成中和平文化狩猎采集者成分。
答:佤族人的血统是矮黑人的血统。矮黑人又称尼格利陀人,是东南亚的半游牧民族,零散分布于菲律宾、马来半岛、泰国和安达曼群岛,是目前被了解最少的人类族群之一。据专家介绍,人种的区别并不单纯以皮肤颜色来判断,而是结合了面部特征、头发形状、骨骼等多项指标,例如,白种人除了皮肤白色,还有头发栗色,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狭细等特征;黑种人,除了皮肤黑,还有头发黑而弯曲,头部狭长,颧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胀等特征;而蒙古人种也就是黄种人,皮肤黄,头发黑而直,头部几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颧骨隆起,眼裂狭细,因此多数印度人虽然皮肤偏黑,但是更符合蒙古人种特征,因此也多将印度人划归为属于蒙古人种。他们的皮肤黑,确实是因为特有的血统造成的。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族、拉祜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人是黄种人,但属于东南亚人种。和越南,菲律宾,泰国,缅甸那边的人血统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