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先说说球队名字吧。作为一直球队的,名字非常具有传承性,欧洲俱乐部的名字几乎是中性名字不会带赞助商的名称,中超的话大部分都是企业的名字,像广州恒大淘宝、山东鲁能泰山、北京中赫国安、上海上港等等,中超16支球队找不到不带企业名字的球队,这些名字随着赞助商和企业的更迭球队名字也就变了,球迷没有归属感。
然后就是球队队徽了,企业换了,名字就跟着也换了,队徽就跟着换了,在中超几乎找不到没有换过队徽的球队,今年贵州因为赞助商的原因又换队徽了。
再就是青训了,欧洲球队青训非常发达,即使小俱乐部也有自己完整的梯队,梯队也有自己的联赛,甚至是大俱乐部的B队不影响升降级的情况下可以参加低级别的联赛,中超除了鲁能、恒大、华夏以外有很多球队没有自己的完整梯队,传统豪门国安甚至为了应付今年的足协政策满世界找球员。
球衣千篇一律,就会就是模板出来的,当然也怪足协谁让你和人家签10年的合同的,球衣出来以后几乎每年都没球迷吐槽一番,当然球迷也很少有人去买正版球衣。
中超很多球队没有自己的专门的足球场几乎全是租借的而且是体育场改的,球迷和球场有很长的距离,互动起来那个费劲。
差距恐怕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清楚的。“足球即社会、社会即足球。”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这样一点,即一国足球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反应着社会发展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社会缩影”。
就以最简单的一个“主场”来说,欧洲五大联赛的俱乐部大多都拥有自己的主体育场,而且围绕着主体育场可以做很多文章。但是,中超俱乐部绝大多数都没有战绩的主体育场,都是从政府花大价钱租下来的,拥有使用权。这也就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俱乐部自身的建设。
当然,这与目前中超俱乐部的基础建立在企业基础之上不无关系。一家俱乐部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企业(无论国企还是私企)的经济实力。企业的领导层如果与当地政府部门关系处理得好、能够得到诸多“好处”,可能俱乐部方面就会多花些钱、引进些好球员、好教练,成绩自然也就好一些。如果关系一般,或者未能争取到什么“好处”,可能就没钱,俱乐部自身发展就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与欧洲五大联赛完全不同,后者的俱乐部基本都建立在社区基础之上,只不过在运作时可能会采取公司化的运作方式。不同的基础,决定了其性质也就完全不同。所以,欧洲五大联赛的球迷主队意识强烈,是因为俱乐部是本社区、本地区的代表,作为球队中的一员,球员有“归属感”。但是,中超的俱乐部虽然也有球迷,但球迷与欧洲五大联赛中的球迷情况还是不一样的。因为中超俱乐部建立在企业基础之上,球员仅仅只是老板的“打工仔”,一切听老板的,跟球迷本身并无太多关系,“归属感”也就基本谈不上。所以,中国足球经常出现球员不愿意代表国家队出战的情况,因为很多是受到了俱乐部的暗示,譬如不要受伤等等。球员因为是从老板那里拿工资,跟球迷之类的没有太多关系,更不是从中国足协那里领工资,因而也就丝毫不令人意外。
至于其他各个方面,区别和差异也就更多了。中国的俱乐部那么容易更改名字,根本原因就在于俱乐部的老板发生了变化,因而名字肯定要变。而欧洲五大联赛的俱乐部名称很少有变化,根本就在于那是社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代表。
中超与欧洲五大联赛的差距是全方位的,这里以一个球迷的视角,罗列3点差距:
球场建设
欧洲五大联赛的俱乐部,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专业足球场,这不仅可以提高比赛日收入,更有利于球迷近距离接触自己喜爱的球星,长此以往,球队和球迷之间,就形成了稳固的依赖关系。
反观中超俱乐部,只有申花的主场是专业球场,还不是俱乐部所有,其他的球队,基本上都租用有跑道的综合性体育场,有时不得不因为演唱会,而把比赛延期,更有甚者,演唱会之后的草坪,简直惨不隐睹。球迷没有好的观赛体验,怎么吸引他们来看比赛?
财务健康
欧洲五大联赛,由于有欧足联财政公平法案的限制,他们俱乐部的财务都很健康,基本上就是挣多少钱花多少钱,这确保了俱乐部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中超这几年不断引进大牌外援,人工成本达到67%,已经远超欧洲五大联赛(最高的英超58%),加之俱乐部自己造血能力弱,导致大幅亏损,2016赛季,16支球队总亏损达到40亿人民币。如果赞助商撤资,中超俱乐部将无法运转。
梯队建设
欧洲五大联赛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十分重视球队青训,各级梯队建设十分完善,年轻球员通过充分地比赛锻炼,源源不断地为一线队提供球员,比如著名的巴萨拉玛西亚训练营。
由于注册球员少,中超各俱乐部梯队建设很不正规,有些年轻球员同时在俱乐部、各地足协两边挂靠,U23新政导致各俱乐部疯狂抢夺优秀年轻球员。
这些问题,是职业足球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因为中超从2014年开始职业化,才刚刚23年,而欧洲足球已经发展了近百年。
好在足协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刚刚结束的会议上,针对这些问题,已经出台了相关新政,希望各俱乐部扎实抓好落实,慢慢向欧洲俱乐部靠拢。
建设计划:五大联赛俱乐部制定有长远的发展计划,且不轻易去改变,一个俱乐部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冠名也是不变的,如曼联从1902年,皇马从1920年沿用至今。中超俱乐部直至现在才喊出百年俱乐部,在此之前俱乐部名字也是改了又改。
人才培养:五大联赛俱乐部拥有完善的人才发掘,引进,培训系统,重视青年球员的青训从从前的阿贾克斯,曼联,到现在的摩洛哥,也是人才,妖人辈出,一直延续下来,自行体系。中超俱乐部则要引入政策,如U23出场人数的规定,才让各大俱乐部看中青年球员,自然U23身价水涨船高,另一面,23以上的青年球员正直当打之年,确面临尴尬局面。
总得概括就是延续性的差别
对于名字中性化,本该早点推进,现在恒大都在亚洲赛场被人们熟知,又得改名,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当然改名,最大的可能还是“广州FC”,原因是一方面表示广州队,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广州队可能无法注册的问题。
广州队无法注册的问题,主要是广州队这个名字的归属,在广州足协手里,广州足协派出各年龄段征战青少比赛,城市运动会等,有些时候写广州足协队,但有些比赛又称为广州队,如果广州恒大注册广州队,则必然引起混乱,广州队最终归属还是广州足协派出的代表队,估计广州足协不会让富力或恒大得到它。
广州队,也就是广州市足球俱乐部或广州足球俱乐部,估计在广州足协这关通不过去,不过采用广州FC,足协是认可FC还是一个疑问,FC也就是足球俱乐部,到足协注册全称却变成广州FC足球俱乐部公司,在中文是很别扭,虽然FC还可以代表另外的含义,正如德国莱比锡红牛,故意把RB的含义弄成另外一个意思(草地球类运动协会),避开红牛这个意思。
广州FC,比较符合亚冠像首尔FC、东京FC等的队名习惯,也比较国际化,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名字。至于广州城、广州联这样的队名,照搬国外曼城、曼联,有点别扭。
至于其他奇奇怪怪的奇葩队名,更是多得很,当然细则出来,会再讨论会比较好,特别是有传谐音或者暗示公司名,都不行这点,是否纳入细则。广州恒大变成广州恒太,有个恒太算不算暗示?
而且足协面临一个矛盾就是,还给不给俱乐部宣传时的冠名权,如果给的话,在中性名字前,在宣传时候,又给冠名,那么虽然积分榜等官方说法是用中性名字,但是到媒体,例如中性名是广州发财、广州FC,到宣传可能又是广州恒大发财队、广州恒大FC,最后索性说会广州恒大,那么这中性化又有什么大的意义呢?毕竟大家的叫法还是有可能变来变去。
如果足协彻底不让俱乐部冠名,其实变相把企业利用足球宣传自己的渠道,又弄没了一个。许老板当年的想法,报纸都在谈恒大,这广告效应值了,以后全部都是广州FC,这广告价值没了,还有意思吗?
江苏苏宁改为江苏金陵城,南京沙叶改为南京秦淮,广州恒大改为广州岭南虎,上海上港改为上海巨港,天津权健改为天津卫城,四川安娜普尔纳改为四川剑门,广州富力改为广州醒狮,河北华夏改为河北山海关,北京人和改为北京人民,大连一方改为大连军港,重庆斯威改为重庆渝水,天津泰达改为天津津门,贵州恒丰改为贵州龙宫
因为足协出台的新规里,球队名字不能和出资的公司名字相同,因此广州恒大俱乐部必须要改名,此前曾见过一篇报道,说恒大很可能改名称为“广州城”队或者“广州FC”等,不过这么多年下来,恒大队的名字早已经深入人心,而球队一系列的荣誉和辉煌都是在“恒大”这个名字下创造的,因此毫不客气的说,球队不论改成什么,都难以和“恒大”这个名字所带来的意义划等号。
其实俱乐部名字里包含赞助商名字非常正常,例如近邻日本和韩国就非常普遍,“浦和红钻”、“水原三星”、“全北现代”等名字皆是如此。而欧洲联赛的球队命名确中性很多,比如国际米兰并没有因为苏宁集团的入主就改成叫“苏宁米兰”或者“国际苏宁”。可能中超觉得想要在水平上接近高水平联赛,就要先在名字上先行靠近吧……
话说“广州恒大”到底改成什么名字比较合适呢?目前呼声极比较高的有“广州FC”;这也是贴吧里球迷们呼吁最多,其次还有英式名字,例如“广州联”;或者就拿恒大队队徽上这个红色老虎做文章,叫“广州红虎”,不过,这名字听起来倒是更像球迷组织的名字。
而恒大队到底在新政的要求下具体改叫什么字,或许只有下个赛季球迷们才会知道最终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