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的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这里的“日不落”的含义是它的殖民地广阔。“日不落帝国”指太阳无论何时都会照在其领土上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
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的,它来源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在19世纪这一词则被普遍作为大英帝国的别称,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那时候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把大英帝国用粉红色标出,生动地表现出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
在查理曼和拿破仑之间,统治欧洲版图最广的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也即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这个处于大航海时代和宗教改革运动启动阶段的帝王,统治的领域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岛、奥地利、尼德兰、卢森堡、名义上的整个德意志邦联,还有非洲的突尼斯、奥兰等,加上美洲正在不断扩大的、数倍于欧洲本土面积的殖民地。他的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个称号比维多利亚的大英帝国早了三百多年。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日不落帝国”一词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被广泛应用,其应用对象明确包括了英国和美国,其意义也不仅仅表现在对领土的占有方面,而扩展到了语言(英语)、文化(***教文化)和艺术(西方艺术)领域,例如在1852年亚历山大·坎贝尔的一次讲话中。随后该词被应用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一个较早的例子就是1897年的一篇文章上的“自夸”:“山姆大叔头上的太阳永不落下。”
“日不落帝国”曾在历史上长期成为英国的代名词,这是因为英国在18世纪后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在此之前,世界殖民强国分别是16世纪的西班牙、17世纪的荷兰,英国是在一一打败它们之后才坐上头号交椅的。
18世纪,英国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面临的主要对手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和封建专制的法国,既争霸于欧洲,也因双方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扩张而激烈冲突。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制度的优势转化为英国在实力上相对于法国的优势。
18世纪中期,英国在双方一系列战争中的最后、最大一次战争——七年战争中,终于战胜法国,英国得以侵占印度的大片领土,在北美,法国丧失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等地,再也无力与英国抗衡。
从此,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英国在殖民争霸过程中的一系列胜利,鲜明地体现出英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而赢得的历史机遇,而殖民掠夺又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及丰富的原料、广阔的市场,“商业上的霸权,造成工业上的优势”,殖民霸主地位的树立为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头号强国奠定了基础。
1740年前后欧洲大陆局势再度出现动荡之时,英国返回欧洲再次***复兴的法国称霸大陆的野心。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中,英国与西班牙以及与法国之间的战事都爆发于欧洲战事开始之前,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欧洲,扩展到全世界。
英国不仅通过七年战争维持了欧洲大陆均势格局的稳定,还再度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大陆和印度的几乎所有殖民地。
工业革命之后让英国成为经济强权,1815年彻底打赢第二次百年战争后,英国又开始自称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步入了全盛时期,1938年英国及其殖民地人口达4.5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