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最富的国家是利比亚和阿尔及尔。利比亚石油丰富,曾经是比较富裕的国家,由于战乱,经济下滑,及战争的影响,所以说阿尔及尔和利比亚,包括埃及都是经济发展在北非领先的国家。北非地区是非洲的经济发展快的地区。特别是地中海沿岸国家都可以。
人均收入:
利比亚(北非国家) 12,672美元突尼斯(北非一共和国) 9,401美元阿尔及利亚 7,895美元摩洛哥(北非国家) 5,088美元埃及 4,753美元
利比亚在国家稳定时期,国家石油收入很高,人均收入在2009年高达1.6万美元。施行全民免费医疗,燃油价格极便宜,商场货物也比较便宜、种类齐全,公民电话费基本相当于免费,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
利比亚曾经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其人均国民收入在1981年就已达到1.1万美元,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当时,利比亚实施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包括免费用电、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等。然而,自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利比亚的石油产量有所下降,国际油价波动也对其经济造成了影响。因此,虽然过去曾有过繁荣时期,但目前利比亚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我们中国孔子说的话,也适用于三万里外的利比亚。
即使做不到绝对的平均,相对的均衡发展也是必要的。
无疑,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是富裕的,因为滚滚而出的石油和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卡扎菲可以大手笔地规划利比亚的建设蓝图,实现他福利大国的理想,国民可以得到一切他们能想到和想不到的补贴。然而资金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西重东轻前重后轻的局面。加之其家族和亲信攫取的巨额利益,必然造成人民的不满。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利比亚跟大多数非洲国家一样,它还是一个部落文明占主导的社会,卡扎菲即使身为国家领导人,他依然跳不出部落思维的局限,他的政策基本上还是倾向于本部落和自己家乡的利益,这自然会造成其他部落和地区人民的不满。
这种种的不满随着时间慢慢地累积,随着油价的波动而波动,随着西方国家的制裁和挑动而爆发。所以说卡扎菲的命运和利比亚的结局是一种必然。
卡扎菲之死具有戏剧性的“悲剧”色彩。死亡有很多种,但作为一国之“君”,那种带有明显“侮辱”式的死法令人唏嘘不已。不管怎么说,一个“独裁者”被他的“子民”这样杀死,也是对“民主”的讽刺。利比亚和伊拉克的情况极为相似,都是富产石油的国家,人们的生活也都很富裕,在富裕之后也都对“民主”有了不一样的追求。而这种追求的方式和结果到底值不值得,也是见仁见智的。这两国的“独裁者”卡扎菲和萨达姆的命运也很相似,一个要做中东地区的“老大”,一个要做非盟的“领袖”。其实都是“私欲”膨胀的结果。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对“权力”的“无限”追求,在权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虚幻”,也可以说是一种“虚荣”。“利和力”有了以后还要图“名”。往往还不满足于做国家的“领袖”,还要幻想着去做“世界领袖”。关键是还有众多“抬轿子”之辈,也助推了他本人生活在“虚幻”之中,卡扎菲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虚幻和膨胀的卡扎菲经常带着“靓丽”的女保镖周游世界,满足于用“钱”买来的掌声和“光环”,对内却打压“异己”,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和民主追求,终致自己“悲戚”的下场。利比亚的今天和卡扎菲的悲惨“落幕”无疑在昭示着一个“哲理”,即“民主”和“富裕生活”都是人们的追求,二者也并不矛盾。领导者如果少了些自私和虚幻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反之,如果单重其一,国家政权就不会稳定。特别是那些喜欢被“抬着”的独裁者一定不会有好下场。